澳门尼威斯人网站8311(中国)有限公司

澳门尼威斯人网站8311

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事业带头人殷志强教授:启迪数字化分布式储能将会有更好的发展打印

发布时间:2021-04-21来源:启迪清洁能源集团

春紫荆、秋银杏、行胜言、须自强。正值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看清华革故鼎新、再绽芳华。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事业带头人、清华大学教授殷志强与启迪清洁能源共同追忆中国太阳能热利用40年的成果转化之路。


殷志强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
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事业带头人

1 拷贝.png


主持人:李旭光


启迪清洁能源常务副总裁  
启迪清洁能源研究院执行院长  

现场采访精华版 

李旭光:殷老师,1984年您获得了 “铝-氮/铝太阳选择性吸收涂层”的发明专利,1994年在印度的国际大会上您说:“我只是划了一根火柴。”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太阳能集热管最大的生产国和使用国,您作为当时的清华大学老师,为什么想到去划这根火柴的呢?
 
殷志强:1978年,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很多科研的水平还不及日本生产线的水平,当时松下在北京大山子有一条彩色显像管生产线,我们去参观后发现生产线的水平比清华的科研还要好,所以那条路肯定不好往下走了。1978年10月,美国华裔玻璃专家贝聿昆,拿来了全玻璃真空集热管生产的样品,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集热管,里面的夹层是真空的,在内玻璃管的外表面有一层固态薄膜,这个固态薄膜叫太阳选择性吸收涂层,只有头发丝的几百分之一,很薄很薄。工艺技术也比较复杂,具有良好的光热转换性能,太阳吸收比达到 90%以上,吸收完以后转化成热,可以达到90摄氏度到100摄氏度左右,所以这是一个很高能效的固态薄膜。因为这个契机,我才进入到这个领域。之后带领教研组的同事们一起,本着“将文革失去的时间抢回来”的想法,齐心合力投入研发,系里和学校都非常重视,很快就出了样管,现在样管还保存在伟清楼,我也很荣幸在1980年获得了清华大学校级的先进工作者称号。


李旭光:在80年代末,当时有产学研结合的背景,在电子系成立了一个成果转化公司,现在太阳能热利用产品得以大量的民用化,您认为,成果转化成功的因素是哪方面?

殷志强:第一,科技成果转化要有政府的支持,当时国家提出产学研结合,这个很重要,要搞产学研,实际上是把高等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第二,靠大家共同努力,热火朝天的去研发,不计较个人得失。当年,没有职称的提升,也不涨工资。我记得当时,做成一个半米长的真空集热管,人家都不懂,我得抱着这支集热管到处去宣传,请人家来用我们的产品,甚至把真空管让人家无偿的使用,我们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2副本.jpg


李旭光:1997年从您执笔世界上第一个有关全玻璃真空太阳集热管的国家标准开始,您又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国家标准,您一直非常重视标准化工作,您是怎么看待标准化在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殷志强:当时是北京的一个信息研究所,负责制定一些标准,他们跟我多次接触,觉得真空管应该写个标准。当时制作这些标准也是花了很大的力气,如果我没有将全部精力放在科技与研发上,是不可能写出这些标准的。这个制定标准的过程是与研发相互促进的过程,我们还得去研发那些测量的仪器,测量的设备,这个工作对推进研发是有好处的。当年,清华阳光在执行标准方面是非常严格的,每一项工艺都是可溯源的,是哪个班组生产的,全部是透明化生产流程,高质量的标准化是发展的生命力,没有高质量的产品,企业是没有发展的。高质量的发展可以说是永恒的。

李旭光:您经常说,企业发展要不断的创新,您认为太阳能热利用未来的创新发展路径主要在哪些方面?
 
殷志强:太阳能热利用的创新工作慢慢地趋于成熟了,现阶段要保持质量、降低成本。太阳能的应用应该是因地制宜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环境,不能只用一种。我在2000年做报告时提出要两条腿走路方针,一边是真空管,一边是平板,当然这两条腿,开始时粗细可能不一样,需要慢慢来。现在在中国,可以发展我们自己的平板集热器了,这是我们想到的一个发展方向。现在还有把平板集热器抽成真空的技术路线,我详细地看了结构,我觉得这个结构会成功的,真空平板集热器,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启迪清洁能源现在布局数字化分布式+储能的发展方向,在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大背景下,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李旭光: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作为一名老清华科研工作者,您给大家讲几句寄语。
 
殷志强:其实我只是做了一点事儿,都是国家、老百姓培养的。我父辈是清贫的,我后来在清华上学和工作,在做人方面我是严格要求自己的,领导也看重我。那时候,我想加入中国共产党,觉得自己还做不到像雷锋那样,所以,我一直都不敢提出来。出国留学回来后,我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我想清楚了,我这一生就按照党的要求做下去了。

Baidu
sogou